看国外缓解交通拥堵方法

  成功案例     |      2024-01-20 13:35

  看国外缓解交通拥堵方法人口和机动车的猛增使城市道路交通越来越拥堵,这是一个世界性的城市问题。在这方面,国内许多城市的普遍做法是,增添或拓宽道路。但道路的量的增长永远跟不上机动车的增长速度,于是拥堵仍旧。

  与国内这种做法不同的是,一些国家在缓解交通拥堵上,更注意高效灵活的交通管理,有些做法高妙得令人称奇。

  美国公共交通发展十分迅速,地铁是人们最主要的出行工具。在纽约地铁线个车站遍及全市各地。在华盛顿和城市,公共汽车也很常见。在圣何塞市,有轻轨、VTA公交、快速公交等多种交通方式,人们不出大约半英里,就能乘车,换乘站更是相邻或相近,出行非常的便捷。

  为了鼓励人们多使用公共交通工具,少用私家轿车。美国政府制定了“保证回家计划”,其主要内容是在工作日下班时安排大巴和地铁专线接送职工,条件是工作人员不开私车上下班,如有意外事情必须临时回家的,政府可以免费提供车辆。

  美国交通部门还规定地铁卡还可以在公共汽车上使用,划卡后两小时内可以免费乘坐一次公共汽车,极大方便了地铁与公共汽车之间的换乘。据统计,在曼哈顿中央商业区工作的人中间有五分之四的人选择公共交通作为自己的主要出行方式,以避开拥挤的交通和昂贵的停车费用。如果没有公共交通,曼哈顿地区的交通流量将增加一倍,而纽约市曼哈顿中央商业区外围地区的交通也将增加20%。另外,这些城市的公共汽车系统还有先进的控制中心,保障提供快捷、准确的服务。

  我所在的公司地处著名的硅谷(圣何塞市),上下班时交通异常拥挤。为此,公司制定了灵活的“弹性工作时间”政策,让员工根据个人的具体情况选择在不同的时间段上班。例如,有的员工选择早7点到下午4点上班,有的选择早9点到下午6点,有的则工作时间为早10点到下午7点。有些员工由于工作性质的缘故,可以选择在家办公(远程办公),每周五天都可以在家上班,大多数员工则享受每周在家工作两天的政策。据我所知,硅谷其他的公司也有类似的上班政策。这样的做法既能保证员工的工作时间,保证了整个公司的高效工作,又有效地缓解了当地的交通压力,真可谓一举多得。

  为了解决学生的上学问题,确保学生的安全,美国政府于上世纪60年代中期建立了校车制度,该项制度规定,居住地离学校1英里以外的学生,都可以乘坐校车上学,这样不仅解除了学生家长的后顾之忧,而且避免了家长开车接送学生给交通带来的压力。每当看到的校车经过各个路段,都会被其他车辆礼让,成为城市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美国校车统一为,车体是能承载9名乘客以上的箱式;有些州的交通法规规定,当校车的红灯闪亮(学生下车)时,道路上的双向来车,包括正要到达路口的车辆,都必须停车,如果道路中间有隔离物的,校车所在路另一边的车辆可以继续前行,校车的红灯熄灭后,其他车辆要等到下车的学生离开行车道后才可以前行。

  正是得益于校车管理的规范性、科学性,美国儿童因交通事故导致死亡的人数逐年下降,最大限度地保障了儿童乘坐校车的安全。

  我到纽约之后,住在靠近东河的曼哈顿区第一大道和第34街的交会处。在我住处附近,除了纽约市立医院外,还有一个比篮球场大不了多少的直升机起降平台。楼下救护车声、直升机声,加上终日奔腾不息的汽车声,一下子把我拽进了这万花筒般的喧嚣闹市。

  对于直升机也在闹市区凑热闹,一批一批在东河边起降,令我十分好奇。下班后,我散步到东河畔的直升机起降平台,驻足观看直升机起落。

  在直升机起降平台出入口处,一辆辆高级轿车也在忙着接送直升机乘客。上下直升机的乘客,一个个西服革履,风度翩翩,脚步匆匆,显然都是公司老板或者高级员工。起先,我以为这是哪家大公司在这里设立的专用直升机客运平台,这些直升机都是公司班机呢。

  经打听,我才知道。原来这是纽约的“空的”——空中出租机。再后来,我又看到了东河水面上出现一道独特风景:“水的”——水上出租船。相比之下,“水的”比“空的”醒目。在用作“空的”的直升机机身上,没有印上Taxi字样,但在用作“水的”的船艇两侧,不仅颜色和出租车的一致,同时还标有Taxi字样。

  每天傍晚到东河边散步,眼前都会看到一幅立体出租交通服务图:空中、水面和街道上,忙忙碌碌的出租交通工具川流不息,它们似乎都在诉说着关于纽约交通的故事。

  在纽约曼哈顿区上班的人中,大多数并不居住在曼哈顿,而居住在曼哈顿区周围的皇后区和新泽西州等地。过去,这些人上下班必须起早贪黑,驾车从外面出入曼哈顿岛。虽然连接曼哈顿岛和皇后区、新泽西州等地的桥梁和隧道修建得十分发达,在上下班高峰期,路桥还是极其繁忙,交通拥堵现象日益严重。

  多年实践结果表明,“空的”和“水的”的出现,虽然不可能发挥立竿见影的显著作用,但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路桥的负担。

  “空的”和“水的”主要只解决跨河面的交通问题,两岸尤其是曼哈顿一侧的交通还得依靠道路。因此,在纽约也出现了与“空的”和“水的”相配套的出租交通服务。因为停车场地有限,一般出租车服务解决不了乘坐“空的”和“水的”乘客的需求。另外一种交通出租服务形式,即电召车正好解决了这个问题。

  在纽约,有一种出租车并不标明Taxi字样,车体颜色也不与一般出租车统一。这样的出租车大多数是比较豪华的轿车。时间一长,我还是看出了它用作出租车服务的身份,在它的车牌上,统一以E打头。以E打头的高级出租车,不可以在街上揽客,乘客也不可以在街上拦车。电召车采取电话预约式服务,需要服务时,提前致电电召车服务公司预订。

  那些长期享受“空的”和“水的”服务的白领阶层人士,一般不专门花高额薪水雇佣专职司机,而习惯享受电召车服务。上、下班前,提前打一个电话;下飞机和下船之前,再打一个电话,电召车就会像自己的专用车一样到达指定地点,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page]

  纽约是众所周知的世界大都市,交通拥挤问题在一般人想象中是极其严重的。我在纽约工作生活了将近4年,对纽约的道路管理和交通情况有切身的体会。相比之下,纽约道路塞车问题并非想象的那么严重。回顾一下,我发现纽约道路和交通管理当局在化解道路堵塞问题上有其独到的灵活作法。

  其一,道路是否单双行,规定并非一成不变。第一次,我驾车至皇后区大桥,发现平时大桥上桥的路面行驶的都是来自对面的逆行车辆,着实吓我一跳。我只好按照路标指示,跑到大桥的下桥的路面过桥。因为初来乍到,对于道路还不甚熟悉,从下桥过去之后,路况与从上桥过去完全不同,我一下子就不认路了。

  之后,我驾车到上桥的时候,特别留意一下设置在拐角处的交管警示牌,看到上面清清楚楚写着驾驶规定:周末上午10点之前,平时早上6点之前,皇后区大桥上桥的双向路面,一律改成单向路面,即只允许从皇后区进入曼哈顿区的车辆可以上桥。

  随着时间推移,我逐渐认识到这个特殊交规的好处。纽约道路和交通管理当局经过观察和总结车辆流量和规律发现,平时早上6点之前、周末上午10点之前,从皇后区进入曼哈顿区的车辆流量远大于从曼哈顿区去皇后区的车辆流量。于是,制定了分时间段规定大桥路面单双向行驶的规矩。这样,有效缓解了过去早上从皇后区进入曼哈顿区的车辆常常堵塞在皇后区大桥上的状况。

  其二,上下行路面车道数量,格局并非一成不变。有一次,我们单位俱乐部组织去纽约上州采摘樱桃。上午出发时间比较早,路面畅通无阻。下午大约4点回返曼哈顿中城的时候,路上车流量逐渐增大。在我们的车子行驶过哈得逊河大桥、进入曼哈顿之后,开始出现塞车情况。当时我想,到吃晚饭的时间我们恐怕也到不了家了。

  就在我为道路情况烦恼的时候,我突然看到一辆行驶在路中央的“怪车”。说它是怪车,因为这辆车身躯庞大,又完全不按照交规行驶,既不靠左又不靠右,偏偏骑在路中央的隔离墩上向前行驶。我一看情形,以为这辆车出事故了。再仔细一看,我发现了一个十分新奇有趣的镜头:这辆“怪车”原来在移动路中央的隔离墩。隔离墩从车头进去,再从车后出来,不知不觉中位置就被移动了1个车道。这条道路是上下行双向道路,路中央设置隔离墩,一般情况下,一边分设3个车道。在我们进入曼哈顿区出现塞车状况之后,道路管理人员根据车流量情况,临时采取改变车道数量的措施。在那辆“怪车”驶过的时候,出曼哈顿的一侧路面3个车道变成了2个车道,而进入曼哈顿的一侧路面,原先3个车道却变成了4个车道。这样一来,堵塞情况迅速得以缓解。

  其三,驾车人数变化也与道路管理灵活挂钩。纽约高速公路上,交规规定,一辆车乘坐3人以上的时候,可以享受优先路权,即可以在专用快车道上行驶。否则,就只能在普通车道上行驶。

  纽约道路和交通的这些灵活机动的管理方式,对于初来乍到的人和外地人,确实有很多不便之处。但是,从总体上来说,对于缓解交通堵塞还是十分行之有效的。为了实现灵活机动的管理,崇尚高度自动化的美国人,也不厌其烦,安排大量和道路管理人员,在重要路段和路口,采取了自动化和人工操作相结合的独特做法。

  和其他国际大都市一样,交通堵塞也是巴黎的常态。为破解这一难题,巴黎市政府采取了多种措施,其中重点是发展公共交通系统。

  在巴黎,由公共汽车、轻轨列车和地铁组成的立体交叉网络,密布在这座现代化大都市的各个城区,并连通远郊多个卫星城镇。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巴黎的地铁。

  巴黎拥有据说是全世界最发达的地铁线路,方便快捷经济,是巴黎上班族和旅游者首选的交通工具。十几条普通地铁线和深层地铁线纵横交错,把巴黎各个城区和郊区紧密连接在一起。在巴黎市区,无论你身在何处,只要步行10至15分钟,就可以找到一个地铁站。在比普通地铁更深的地下,深层地铁分别沿东西和南北两个方向贯穿巴黎城区。出市区后,深层地铁从地下走上地面,各自分成若干岔道,通向巴黎郊区的多个卫星城镇和机场。我们到达巴黎的那天,下飞机时,正值上班高峰,接机的车辆堵在半路,一时过不来。在团里一位多次到过巴黎的同事带领下,我们直接换乘地铁进入市区,到达住宿的宾馆。在体验了一把新奇的同时,又节省了时间。

  为改善地面交通,巴黎有关部门也采取了一些措施。一是设置公交车和出租车专用的车道,全天或部分时间禁止其他车辆使用。二是城区多设置单行道。巴黎是个历史悠久的古城,为保护名胜古迹,市区的街道多年没有拓展,都很窄小。因此,城区道路多是单行线,而且基本上不允许左转弯。这样,开车虽然要多绕行一些路,但减少了交错会车,车辆通行的速度还是加快了,也提高了道路的利用率。三是加强对停车的管理。在巴黎大多数街道的两侧,都划有停车位,并安装了自动收款机J9九游会登录入口,不同地段金额不等。对乱停车者则加重惩处力度。我们到后不久的一个周末,当地协作单位派车送我们去参观巴黎圣母院。市中心车流如织,给我们开车的司机左转右转也找不到停车位。在经过一个较宽阔的路口时,我看到旁边有个地方可以停放一辆车,就向司机提出建议。司机说,那里没有划出车位,是不可以停车的,否则要受到重罚。最后,我们还是下车步行前往,司机到远处找地方停车去了。

  现在回想起来,巴黎所采取的缓解交通拥堵的措施,我们国内尤其是北京已经或正在实施中,如大力发展轨道交通、设置公交专用道等。但和巴黎及其他欧洲发达国家相比,我感觉最大的差距在于驾车人行车理念的提高。在巴黎,无论是市区还是郊区,高速路上的紧急行车带和混合路面上的对面车道,是绝对不能随意占用的。一次,我们乘车到巴黎郊外,前方发生了一起交通事故,在我们前面堵了长长一串车。但是对面路上空空荡荡,没有一辆车闯入逆行超车。不多时,从我们后面,一辆辆警车、消防车、救护车鸣着警笛,呼啸而来,急急驶往前方事故现场。过了一会儿,事故处理完毕,道路又重新畅通。而前不久,在北京东六环发生的一起重大交通事故中,据报道,因为不少车辆挤入紧急行车道,阻挡了救护车,而贻误了对伤员的抢救。相比之下,我感觉,我们国家对这方面的教育和惩处力度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今年3月底,我到韩国首尔旅行,在首尔期间,印象最为深刻的是首尔的公交优先。我和在首尔留学的同学张素雅一起到三清洞拜访韩国美术学院弘益大学李教授。我们坐公交车前往,张素雅说这样能按时到弘大赴约。这一次公交车之行,让我在异国他乡充分享受一次公交车优先权。

  首尔的公交站点设在马路中间,车站也设在专用道上,乘客在马路中间等车、上下车。我们一路上几乎畅通无阻地到达了三清洞,一路上也很少看到翘首等车的乘客。首尔乘公交车实行无人售票,但我乘坐的那趟公交车看到了穿着传统的女乘务员。女乘务员一路微笑着,为乘客服务。张素雅告诉我,这是首尔市举行“公交车乘务员”活动,提供亲切服务。活动的主要目的是唤起人们对艰苦但却温暖的时代记忆,在经济不景气时重温乘坐公交车的乐趣。

  首尔实施中央公交车专线制度。在连接市内外的干线道路的中央划出单向车道的专门线路,涂成了红色,专供公交车行驶。在首尔有8条主干道设有公交专用道,总长达73.5公里。干线车道,道路宽阔,公交车通行非常顺畅。实行公交优先信号制,当有公交车接近交叉口时,通过信号(绿色信号)可再维持数秒,保证公交车快速通过。

  首尔公交车车身为蓝色、绿色、和红色四种颜色,分别代表干线、支线、环线和广域线。乘客可以根据车身颜色和车身上标记的鲜明的英文字母B、G、Y、R(系4种颜色的英文打头字母)很容易识别、确认自己应乘坐的线路和汽车,这样的公交线路体系既方便市内上下班、采购和换乘,又满足了郊外远行的需求。

  首尔为公交车提供了交通优先权,规定公交车是进入交通限制区优先使用的路面交通工具。政府对公共汽车的站点设置、安全标准、服务收费等也进行了严格的管制。路上,张素雅告诉我,首尔所有公共汽车均安装GPS卫星导航装置,运用科学管理手段,通过卫星随时将公交车所在位置、车速、乘客数量及违章、事故等信息传送到公共汽车综合指挥、控制中心,分析处理后再反馈回每辆公共汽车,并通过设在汽车站的显示器和移动通信系统直接提供服务。公交车司机根据得到的信息,可及时调整车速和与前方车辆的间隔,确保正点运行;打算乘车和候车的乘客,可以通过手机或车站上的电子显示屏了解公共汽车路线、到达时间等信息,缩短候车时间。首尔的公交车时间偏差平均为2-3分钟,而私家车的偏差却为15分钟。

  首尔的公交车快速、正点、安全和舒适,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乘客。今年9月22日是首尔公交免费乘坐日,首尔地区公交车将不收取车票,乘客无需刷卡可以免费乘坐。

  早些时候去美国休斯敦出差,地广人稀的地方,公司周边没有公共交通,每天就只能靠同事捎带我上下班。

  有一天早晨,下大雨,快到约好的时间,接到同事的电线分钟,路上很堵,估计是哪里出事了。等出了酒店,我果然看到面前的高速公路上车辆在排队、爬行,是的,不是堵着不动,而是有规律地走走停停。等同事载着我也加入了爬行的大军,才注意到她在放一张瑜伽的CD,不急不躁,慢慢往前挪。放眼周边,大家似乎都气定神闲,没有人拼命按喇叭,也没有人见缝插针往前抢。

  同事说应该不是发生了大的交通事故,否则车辆会是停滞的状态。很可能是公司附近交叉路口的信号灯出了问题。我一听就说糟了,那可是一个类似交通枢纽的“井”字形路口,四条宽阔的高速路交叉,每条路都是四车道,又加上现在是上班的早高峰,那路口岂不是要挤成一团糟了?我没话找话地说:“在这种大雨天指挥交通也够辛苦的。”同事惊讶地反问:“为什么要出来指挥?”“那么繁忙的路口,信号灯坏了,当然要赶到,否则……”等我们接近路口,看到果然是红绿灯出了故障,全都在大雨天“”了。但是我看到了颇为神奇的一幕:路口没有,但是毫不拥挤,只有同一条路上的四辆车在行驶;所有的车辆都颇有默契,让右边路上四车道的四辆车先行,等这四辆车开出去,排在他们后面的四辆就上来靠停车线停下;等开出去的四辆车到了对面的停车线,顺次右边路上的四辆车再开出。偌大的没有信号灯的路口,听不见喇叭声,只有四辆车在雨中快速通过的刷刷声,车尾带起的一帘雨幕也很是好看。

  对这样安静、有序的一幕我啧啧称道,同事倒是认为理所当然。我问:“为什么没有指挥,却能有如此默契?”同事答:“因为交通法规讲得很清楚,在通过没有交通信号灯控制的交叉路口时,要停车瞭望,让右方道路的来车先行。”

  原来,就这么简单——因为有细致的规则,而这些规则牢记在每个人的心里。大家都自觉遵守了,也就有了一个畅通的路口,同时方便了每一个出行的人。想象一下,如果那时有人漠视规则,或者自作聪明地想占便宜抢道、抢行,又会是怎样无序、混乱的局面?